问政江苏,点亮众智。为广泛征集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即日起至2024“江苏两会”期间,新华报业全媒体矩阵联合全省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浪江苏,共同推出“问政江苏•点亮众智——百姓心事上两会”建言征集活动,诚邀社会各界献计献策。

  交汇点讯 水是江苏最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符号,江苏全省江河湖海齐备,水网稠密分布,网友们对身边水域的生态环境也格外关注。在“问政江苏”小程序上,各地网友纷纷留言,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持续关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江苏目前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创新措施?对此,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研究员胡维平进行解答。

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研究员胡维平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研究员胡维平

  “水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时代变迁,大家对治理的成效也有了更高要求。以太湖为例,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统筹下,我们加强了太湖内源污染治理,进行生态清淤,建立屏障系统并利用沉水植物群落来改善太湖的水质。”胡维平说。

  胡维平介绍,太湖流域上游湖群的长荡湖是水污染拦截净化第一道天然屏障,对太湖水质改善、藻类水华控制、水生态修复而言举足轻重。针对长荡湖存在的水生植被退化、水质不达标、净化能力低等问题,江苏创新采用潜滩、潜堤、流泥捕获槽、河口前置库、矩阵网格围网消浪等技术,破解长荡湖风浪扰动强、沉积物再悬浮通量高、透明度小严重制约水生植被修复等难题。又按高浓度水和低浓度水分治思路,将长荡湖分为8个功能区带,通过“降”“导”“滤”“吸”“收”等途径,在沿岸圩区和湖心区成功恢复了14.8平方公里的水生植被,实现湖心区污染物浓度大幅削减和水质的全面提升。

  胡维平认为,以太湖治理为例,水环境治理绝不应该局限于水域本身,需要从湖泊-流域系统的视角构建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协调的新体系。为了能让水环境得到更好的治理和修复,胡维平所在团队——南京地湖所建立并发布了太湖湖泊及其流域一体化全要素数据产品库,利用数据集成、整编、清洗、融合的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湖泊-流域一体化的全要素产品库,对水域进行更全面地监测、预防和治理。同时,他们还开发了一种湖底污染物和藻种扫除收集与捕获内源一体化的方法,能让湖底流泥和藻量等不断减少,提高水体流动性和通透性。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喻婷